图片
很多抑郁症患者常被误解为软弱无力,但临床观察却揭示了相反的结论:
患者的内心深处蕴含着惊人的意志力和近乎严苛的忍耐力,正是这种强大的承受能力,反而成为了将他们拖入抑郁深渊的罪魁祸首。
图片
从业7年,我接触了超过100个抑郁症患者,我发现,他们通常都默默背负着远超常人的重压;
却始终学不会如何卸下重担,任由压力在沉默中积累发酵,最终演变为无止境的痛苦。
图片
抑郁的核心问题,往往是意志力被高度扭曲和过度使用的结果,他们以非凡的自我约束;
把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负面情绪强行压制在意识深处,当感到悲伤、焦虑、无价值时;
通通都被强行镇压,自己要求自己不能失控,必须忍耐,坚持下去,仿佛情感的流露就是在背叛自我。
这种对痛苦的忍耐力,表面上看是强大,实际是情绪调节机制的严重失衡;
心理学中关于情绪调节的理论清晰指出,健康的情绪管理需要灵活的策略;
图片
既包含在适当情境下的暂时抑制,也需要适时、安全的表达和宣泄,而抑郁症患者失去了释放的方式,单一选择了“抑制策略”,即:
个体通过自我控制能力,抑制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以符合社会期望或情境要求。
过度的忍耐和情绪压制需要持续巨大的心理能量维持,最终导致身心资源的枯竭和崩溃;
致使情感麻木和活力丧失,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持续的低落、兴趣的缺失、无尽的疲惫感。
图片
很大一部分的抑郁症患者有着一套严厉的自我评判系统,他们将“需要帮助”和“感到脆弱”视为自身的重大缺陷与失败;
认为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不该如此软弱,还觉得别人都行的为什么自己不行?
图片
于是也不想向外界求助,他们以为任何寻求支持的举动,都是在远离那个“理想化自我”:
是个体通过幻想或投射构建的“完美自我形象”,承载着对全能感、无缺陷性和被无条件认可的渴望。
它是一种防御性心理机制,旨在逃避现实中的无力感、创伤或羞耻感,社会文化也常常赞美坚韧;
忽视表达脆弱和寻求情感支持的健康需求,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患者在成长过程中;
凭借着高要求和高忍耐,在学业和事业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图片
但是生命境遇总会遇到更复杂的情况,例如长期的关系困境、深层的价值失落、难以调和的内心冲突。
那一套“忍耐策略”就有了局限性,此时强大的意志力非但无法成为解药;
反而封锁了真实情绪的表达,失衡的理想化自我不是成长的动力,而是心理困扰的根源,接纳不了真实的自己,扛不住的人就生病了。
他们并非没有情绪,只是失去了感受情绪和找到安全出口的能力,如果将难以承受的冲动和情感放在无意识里;
在抑郁时,这种压抑常带着内在攻击性,那些无法向外表达的愤怒和失望;
最终掉头指向自己,成为自我苛责和自我贬低的痛苦来源,等到想表达的时候,却已经不会表达了,这就是“情感隔离”:
图片
个体在面对强烈情绪压力或情感创伤时,主动或被动切断情感连接,表现出冷漠、疏离或麻木的状态。
情感隔离是个体为避免情感痛苦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通过隔离情感来维持心理平衡。
它并非天生冷漠,而是长期压抑情绪的结果,常见于童年情感忽视、创伤经历或高压环境适应等场景。
表面上看着没问题,实际上切断了内心和外界的连接,让情绪能力积压在内部,不懂得释放压力,加剧了抑郁程度。
图片
抑郁症患者的特征给了我们哪些警示?
首先要重新审视“坚强”的定义,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柔软与放松,允许自己疲惫;
允许自己脆弱,也允许自己不完美,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张弛之道;
需要承受压力和释放压力的动态平衡,学会在紧绷之后松弛,在付出之后休养。
图片
并且也要刻意练习表达情绪的技能,去识别并疏通内心堆积的情感,身心是一体的;
一旦心理出现问题,身体也会跟着遭殃,心理学上有个“躯体化反应”的概念,它指的是:
个体在面临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或心理冲突时,将内心的不安和不适转化为身体上的各种症状,而非直接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
这些症状通常难以用医学手段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本质上是心理问题的身体化表现;
个体无意识地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或情感冲突转化为身体症状,避免直接面对内心的痛苦;
特别是在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直接表达情感不被接受,人们只能通过身体症状间接表达不适和需求。
图片
因此有意识地觉察身体的感觉很重要,比如觉察自己的肩膀会不会绷紧,胃部有没有不适等;
从自己的身体基础状态慢慢接近背后的情绪,不要等到很不舒服了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忽视自己的身体感受。
不仅如此,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再强大的人,也不可能独自承担生命的所有重量;
适时求助和坦诚表达自己需要支持才是真正的勇气,在安全的关系里依赖;
允许他人看见自己的不堪,与我们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人所组成的整体能接住我们;
如同一张无形的保护网,情感联结可以缓冲压力,增强心理韧性,同时降低抑郁风险。
图片
当那类习惯以钢铁意志示人的抑郁症患者能流露真实的疲惫和委屈时,看似软弱的时刻其实是走向康复的起点;
他们开始尝试脱下那身沉重的铠甲,释放压力,学习以更本真、更柔软的方式,与自我和世界重新连接。
-The End -作者-山外人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